教育部: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

来源:天籁少儿教育 时间:2023-10-27 16:10 作者:天籁少儿教育

去年九月份,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1+1”系列第十五场新闻发布会中。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数据:十年来,教育系统坚持“五育并举”,义务教育音体美劳等课程建设明显加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教师达到83.0万人,相较十年前增长52.3%。音体美劳等课程建设明显加强,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

这些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接受到更加全面的美术、音乐等素质教育,也反应了孩子们对于美术、音乐的学习兴趣。

艺术课的普及及提升让应试教育正逐步趋向于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内容也日益全面,这不仅涉及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在美育方面也有大幅度的推进,也意味着将有更多的艺术教育人才将被挖掘出来。

01.艺术教育成刚需

这届家长们,读过的升学指南和招生简章比看过的韩剧还要多,尽管如此,若你问他们是否在孩子的问题上游刃有余,答案还是否定的。

孩子要学什么?该学什么?有的时候不是自己决定,甚至也不是学校里的老师决定,而只有教育部红头文件的下发,才是未来学习方向的第一“牵引力”。

自从“艺术素养”这个话题被教育部搬上历史舞台后,鸡娃界的焦点话题几乎都开始围绕着来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如今教育改革的浪潮已起,但推广并未完全覆盖全国,所以家长们的迷惘不是没有道理。

但教育部也曾召开新闻发布会,有明确地告诉过广大家长:美育课堂要教会学生基本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让学生有欣赏美、体验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1—2项艺术特长。

培养每个学生具备艺术特长,这是下一步推进学校美育改革的关键。

02.为什么重视艺术教育

美育是一种能力,一种情操,甚至是一种刚需。它是一种令孩子在俗世纷繁中保持遗世独立品质。如果不曾从小学习,那如何半路出家?

1)艺术教育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幼儿期是人的艺术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孩子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丰富情感,使孩子从小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这在孩子教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艺术成为孩子表达自己的途径

孩子好动,发现力强,艺术活动则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情感沟通与满足的机会。

孩子用唱歌、舞蹈、钢琴弹奏、表演等这些外在符号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到用艺术与别人交流的喜悦,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种因自我肯定而产生的愉悦感。

3)艺术创作锻炼孩子的思维

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认为,现在社会需要“手脑并用”的人,即所谓的“全脑思维”。

艺术创作是一个手、眼、脑并用的过程,需要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操作工具和材料去表现自己的审美感受、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

艺术教育的功能是整体的,所培养的空间知觉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不仅为智能健全的人所必需,而且它对于左脑语言功能也有促进作用。

因此艺术教育的特别意义还在于它有利大脑潜能的全面开发,不仅有利于孩子学习其它学科,而且有利于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4)艺术教育激发孩子的个性

从孩子喜欢各种艺术培训内容也能反映出其不同的个性,如:喜欢节奏明快的孩子,个性外向成分多,而喜欢画安静的孩子,个性内向倾向多。

老师正可以在传授过程来发现和了解每一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并通过艺术教育来影响和促进他们健康个性的形成。

创作过程与作品能够使孩子获得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是个人成就感的重要源泉,艺术创作在形成孩子自觉意识和良好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少儿期,大脑正处于发育之中,此时,既需要新颖鲜明信息刺激以开发智力,又要防止和避免疲劳,少儿美术,舞蹈,音乐等艺术创作恰恰兼有二者之长,适当地多让幼儿参加艺术创作活动,对其大脑的健全发育会起促进作用。

5)艺术教育开发孩子的创造力

实际上,人类天生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强弱也是考察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

艺术思维侧重于直觉,具有跳跃性、非线性的特点,因此在很多类型的发明创造的过程中,都会起到关键的链接作用。

康德对此做了这样的描述:“艺术是神圣的,它比科学更高深、更深刻。它揭示的真理超越了科学的范畴。”

关于孩子学习艺术这件事,如果家长奉为负担,这对孩子是一种损失。

成就孩子最宝贵的时间就是4—14岁的年龄阶段,抓住这个时间让他学好课外的一项技能吧!

下一篇没有了
校区分布
Contact Us